第一篇: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
乙二醇重組分的分離
一、選題的目的意義
1.1相關物質簡介
乙二醇(ethylene glycol)又名“甘醇”、“1,2-亞乙基二醇”,簡稱EG。別名:甘醇。分子式:C2H6O2; 結構簡式:HO-CH2CH2-OH ;分子量:62.07;冰點:-13.2℃;沸點:197.85℃;密度:相對密度(水=1)1.1155(20℃);相對密度(空氣=1)2.14;外觀與性狀:無色、無臭、有甜味、粘稠液體;蒸汽壓:6.21kPa/20℃ ;閃點:111.1℃ ;粘度:25.66mPa.s(16℃);溶解性:與水/乙醇/丙酮/醋酸甘油吡啶等混溶,微溶于醚等,不溶于石油烴及油類,能夠溶解氯化鋅/氯 化鈉/碳酸鉀/氯化鉀/碘化鉀/氫氧化鉀等無機物。表面張力:46.49 mN/m(20℃);穩(wěn)定性:穩(wěn)定;燃點:418℃。
與乙醇相似,主要能與無機或有機酸反應生成酯,一般先只有一個羥基發(fā)生反應,經升高溫度、增加酸用量等,可使兩個羥基都形成酯。如與混有硫酸的硝酸反應,則形成二硝酸酯。酰氯或酸酐容易使兩個羥基形成酯。乙二醇在催化劑(二氧化錳、氧化鋁、氧化鋅或硫酸)作用下加熱,可發(fā)生分子內或分子間失水。乙二醇能與堿金屬或堿土金屬作用形成醇鹽。通常將金屬溶于二醇中,只得一元醇鹽;如將此醇鹽(例如乙二醇一鈉)在氫氣流中加熱到180~200°C,可形成乙二醇二鈉和乙二醇。此外用乙二醇與 2摩爾甲醇鈉一起加熱,可得乙二醇二鈉。乙二醇二鈉與鹵代烷反應,生成乙二醇單醚或雙醚。乙二醇二鈉與1,2-二溴乙烷反應,生成二氧六環(huán)。此外,乙二醇也容易被氧化,隨所用氧化劑或反應條件的不同,可生成各種產物,如乙醇醛 HOCH2CHO、乙二醛OHCCHO、乙醇酸HOCH2COOH、草酸HOOCCOOH 及二氧化碳和水。a二醇與其他二醇不同,經高碘酸氧化可發(fā)生碳鏈斷裂。制法 工業(yè)上由環(huán)氧乙烷用稀鹽酸水解制得。實驗室中可用水解二鹵代烷或鹵代乙醇的方法制備。應用 乙二醇常可代替甘油使用。在制革和制藥工業(yè)中,分別用作水合劑和溶劑。乙二醇的衍生物二硝酸酯是炸藥。乙二醇的單甲醚或單乙醚是很好的溶劑,如甲溶纖劑 HOCH2CH2OCH3 可溶解纖維、樹脂、油漆和其他許多有機物。乙二醇的溶解能力很強,但它容易代謝氧 化,生成有毒的草酸,因而不能廣泛用作溶劑。乙二醇是一個抗凍劑,60%的乙二醇水溶液在-40°C時結冰。乙二醇能與水、丙酮互溶,但在醚類中溶解度較小。用作溶劑、防凍劑以及合成滌綸的原料。乙二醇的高聚物聚乙二醇(PEG)是一種相轉移催化劑,也用于細胞融合;其硝酸酯是一種炸藥。乙二醇 EG 是重要的石油化工基礎原料 ,用途十分廣泛[1][2] ,主要用于生產聚酯纖維、防凍劑、不飽和聚酯樹脂、非離子表面活性劑、乙醇胺以及炸藥等。國內外乙二醇的工業(yè)化生產方法大多是采用環(huán)氧乙烷水合法, 同時副產品一縮二乙二醇、二縮三乙二醇和多縮聚乙二醇。環(huán)氧乙烷水合法技術已有 30多年的歷史 ,生產技術基本上由 Shell、SD、UCC三家公司壟斷。[3] 二乙二醇主要用作溶劑,如硝酸纖維、橡膠、樹脂、油脂、油漆、家藥等的溶劑,還可作樹脂的增塑劑、煙草防干劑、纖維潤滑劑和天然氣的干燥劑等。無色或淡黃色油狀液體。外觀與性狀:無色、無臭、開始味甜回味苦的粘稠液體, 具有吸濕性。熔點(℃):-8.0 相對密度(水=1): 1.12(20℃)。沸點(℃): 245.8 相對蒸氣密度(空氣=1): 3.66。分子式: C4H10O3 分子量: 106.12。飽和蒸氣壓(kPa): 0.13(91.8℃)。閃點(℃): 124。引燃溫度(℃): 228。溶解性:與水混溶,不溶于苯、甲苯、四氯化碳。
三乙二醇又名三甘醇,為無色、無臭、有甜味的粘稠 無色透明或微帶黃色液體。相對密 1.126,沸點 285℃,熔點-7℃,可燃,閃點176.7℃,自燃點371℃,可與水以任何比例混溶,能降低水的冰點,有極大的吸濕性。結構簡式為HO-(CH2)2-O-(CH2)2-O-(CH2)2-OH,分子式為C6H14O4。相對分子質量為150.2(按1997年國際相對原子質量)。
1.2研究意義
目前乙二醇中的重組分多采用精餾的方法來分離,分離后的重組分中含有二乙二醇、三乙二醇等多縮乙二醇,這些產品市場價值高,用途廣泛,是非常有競爭力的產品。而目前分離重組分多乙二醇的精餾方法中存在很多問題,如二乙二醇與三乙二醇的分離效果不佳,在保證塔頂產品質量時塔釜的輕組分殘余量太高;乙二醇回收率不高;所需的蒸汽溫度高,能耗大等。因此開發(fā)新技術高效分離重組分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2.1代表性的halcon SD工藝
原料為精制環(huán)氧乙烷和純凈水,加入原料罐用冷循環(huán)水混合,成為環(huán)氧乙烷含量為8~12%重量比的稀水溶液。在熱反應器中生成乙二醇和少量二縮二乙二醇和三縮乙二醇。反應溫度一般為190~200℃,壓力為1.4MPa。生成的乙二醇—水混合物進入多效蒸發(fā)器第一效蒸發(fā)器進行中壓操作,以后各效蒸發(fā)器壓力遞減。蒸發(fā)的水同反應器進料進行熱交換后,作為塔頂冷凝物循環(huán)至乙二醇反應進料罐。離開最后蒸發(fā)器的濃縮粗乙二醇溶液在輕餾分塔汽提出水和輕質雜質,然后將無水的乙二醇類混合物在一系列真空塔中蒸餾,得到纖維級乙二醇和高純的副產二縮乙二醇和三縮乙二醇,在最后塔中得到少量含有較高沸點的多縮乙二醇類塔底蒸汽。[4] SD工藝采用二塔間歇周期性循環(huán)分離、精制二乙二醇、三乙二醇和多乙二醇。Shell和UCC都是采用三塔連續(xù)操作工藝。確切的說SD只是用一塔間歇操作回收二乙二醇和精制三乙二醇分離多乙二醇,與三塔連續(xù)操作相比,雖操作較繁,但投資少。同時,我們認為對于副產物少,而易堵塞的物料,所采用的設備越少越好,多一系統(tǒng)多一麻煩,系統(tǒng)尺寸越小越易堵。相比之下,SD工藝采用間歇操作分離二乙二醇和精制三乙二醇既經濟又適用。[5] 2.2王松漢等人[6]多乙二醇精餾塔的改造
(1)將原塔內50#IMTP填料改成40#英太樂克斯(IMTP)填料,精餾段理論板增至10塊,提留段理論板數達到15塊,理論板數比原填料多出20%以上。(2)將原塔內“盤式溢流型”液體分布器改成“長槽型分布器”,使IMTP填料充分發(fā)揮其應有的傳質、分離性能。(3)在提留段中部設置分配圈,防止液體壁流,保證提留段的有效理論板數。經過實踐證明,改造達到了預期的目標,改造非常成功。
2.3從多甘醇中回收三甘醇、二甘醇
將400~500kg的多甘醇負壓抽入蒸餾釜,加熱至120℃,開啟水噴射真空泵;整個過程要控制好塔頂溫度,餾出速度與釜壓的關系,緩緩升溫,并要注意觀察液面,防止爆沸和沖料,根據釜內沸點的變化切換餾分并隨時分析餾出液的含量;前餾分控制二甘醇含量在80~95%之間;中間餾分是二甘醇與三甘醇混合的雜醇,當三甘醇含量達到85%時開始收集三甘醇,整個周期約需10h,釜中殘渣主要是高沸點多甘醇,因含量較少課直接用于燃料,雜醇經分析后也可以同樣方法復蒸,再分離出部分二甘醇和三甘醇,根據回收成本來決定雜醇的回收量,產品若顏色較深,可以用活性炭脫色,每次蒸餾應把釜渣清凈。[7] 2.4精餾塔的改進
2002年張文林等人利用新型的梯形立體噴射塔板代替原來的浮閥塔板,分離效率提高10%-40%。操作彈性高一倍。2004年杜建軍通過改變EG精餾塔的操作條件,使之與脫水塔熱集成。建立了反應精餾數學模型,并設計了反應精餾制乙二醇新工藝。[8]
三、畢業(yè)設計(論文)所用的方法 經過研究大量的文獻參考資料,現擬采用特殊精餾,即萃取精餾和萃取法進行乙二醇重組分的分離,既能夠使分離裝置得以簡單,又能減少能耗。溶劑萃取的原理是能斯特分配定律,它是指將溶質從一個液相轉移到另一個基本不相混溶的液相的傳質過程。通過這一過程來抽提(萃取)、分離溶質的方法稱溶劑萃取法。它的目的是對溶液中某些成分的分離和富集。常用的萃取劑有甲基異丁基酮、磷酸三丁酷、二異丁基酮、二一2一乙基己基磷酸酷、乙酸乙酷等,它們在環(huán)境和生物樣品重金屬的測定中得到廣泛的應用。溶劑萃取的優(yōu)點是簡單、快速、易于操作和自動化,由于有機合成化學的發(fā)展,可供選擇的萃取劑類型不斷增多,容易達到高的選擇性和萃取效率。但溶劑萃取也有其不足之處,萃取劑的價格一般較昂貴,有機溶劑有一定的毒性且較易揮發(fā),容易對環(huán)境造成污染。多級萃取過程也較繁瑣,處理時間長、操作步驟多、相分離較困難等缺點。在環(huán)境保護越來越重要的今天,尋找一種無污染、方便、快捷靈敏的痕量金屬預富集分離技術是必要的。
萃取精餾是在被分離溶液中加入第三組分以改變原溶液中各組分間的相對揮發(fā)度而實現分離的。如果加入的第三組分和原溶液中的組分不形成恒沸物而僅改變各組分間的相對揮發(fā)度,第三組分隨高沸點液體從塔底排出,則稱為萃取精餾。萃取法是根據液體混合物各組分在某溶劑中的溶解度的差異而實現分離的。
采用萃取精餾的方法進行混合物的分離,關鍵是要找到合適的萃取劑。萃取劑的基本要求:1.選擇性高,即加入少量溶劑后能大幅度的增加溶液的相對揮發(fā)度;2.揮發(fā)性小,即具有比被分離組分高得多的沸點;3.萃取劑能與原溶液有足夠的互溶度。萃取法中溶劑必須滿足兩個基本要求:1.溶劑不能與被分離混合物完全互溶,只能部分互溶;2.溶劑對混合物中各組分有不同的溶解能力,或者說,溶劑具有選擇性。
現擬實驗方案:用某種萃取劑對乙二醇混合物進行萃取精餾,分離出主要含有乙二醇和二乙二醇的混合物,以及主要含有三乙二醇和萃取劑的混合物。接著,再將主要含乙二醇和二乙二醇的混合物通過萃取法進行分離。同時可將溶劑和三乙二醇較容易的用精餾方法分離開。
實驗主要內容:尋找合適的萃取劑和溶劑,測定乙二醇、三乙二醇溶液平衡數據,測定二乙二醇、三乙二醇溶液平衡數據,測定乙二醇、二乙二醇和三乙二醇溶液平衡數據。對恒沸精餾的工藝條件進行優(yōu)化。
四、進展計劃 2011-02-21—2011-03-27 查閱文獻,寫出開題報告; 2011-04-01—2011-04-30 進入實驗階段;
2011-05-01—2011-05-20 對前階段實驗進行補充,查漏補缺; 2011-05-21―2011-05-31 進行數據的處理;整理實驗,撰寫畢業(yè)論文,準備答辯。
五、主要參考文獻與資料獲得情況
[1]賀俊海,黃集鉞,石鳴彥等.乙二醇合成技術研究[J].精細化工原料及中間體,2008 ,(11):28~31.[2]崔小明.乙二醇生產技術及國內外市場分析續(xù)[J].化工科技市場,2005 ,28(1):20~24.[3]魯荊林,杜冰,徐曉,郭建偉,劉霞.乙烷催化水合制乙二醇催化劑研究進展[J].化工科技,2008 ,16(1):61~63.[4]張文華,楊孝民,張洪濱.乙二醇及其應用[J].化學工程師,1997,63:30~31.[5]孫培義.年產12萬噸環(huán)氧乙烷-乙二醇裝置技術特點淺析[J].金山油化纖,1991(1):42~43.[6]王松漢,申傳文,趙西明.多乙二醇精餾塔的改造和考核及經濟效益[J].石油化工設計,1995,12(1):25~30.[7]張正凱.從多甘醇中回收三甘醇、二甘醇[J].化工之友,1996,3:28.[8]杜建軍,梁云峰,樊希山.環(huán)氧乙烷/乙二醇生產裝置用能分析與調優(yōu)[J].現代化工,2003,23(11):43~46.[9]孫波,賈世昱,張吉惠.脫乙二醇的改造[J].合成纖維工業(yè),1999,22(1):55~56.[10]齊賀斌,于洪海,解有順.連續(xù)聚酯裝置粗乙二醇在線連續(xù)回收直接回用的研究及應用[J].聚酯工業(yè),1995(3):45~48.[11]周杰.液液蘋取一火焰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食品中銅、鍋、鋅的研究.鄭州:鄭州大學.2010:5.
第二篇: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
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
畢業(yè)論文題目
專業(yè): 班長: 學號: 姓名: 指導老師:
時間
一、課題意義及國內外研究概況
二、課題研究內容
三、課題研究方法
四、課題進度及時間安排
參考文獻:
第三篇: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
學生姓名 xxx
學生學號 xxxxxxxxxx
論文題目gis指揮城市應急
1、選題背景(含國內外相關研究綜述及評價)與意義。
2、選題研究的方法與主要內容
研究方法:
1、通過閱讀大量與選題相關的資料,結合自身的學習水平采用評價法對過去的研究進行綜合性評價,借鑒其經驗,實施自己的創(chuàng)新研究。
2、收集相關數據信息進行測試。在研究的過程中,多采用調查法和訪談法,進一步確認數據的真實性。
研究內容:以地理信息系統(tǒng)(gis)為平臺,集成rs、gps、三者的優(yōu)勢,發(fā)揮gis可視化和空間分析的特有功能,建立起以gis為核心的應急系統(tǒng)模型框架以及相關子系統(tǒng)。對事故現場和救助機構實時動態(tài)監(jiān)控。對人力、設備和車輛進行實時調度和配置。對于城市中突發(fā)性災害事故的救助提供輔助決策。
3、研究條件和可能存在的問題
研究條件: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通過網絡查詢、實地調查、圖書館查閱、走訪等方式來收集信息,根據過去的研究中的不足之處,提出自己的觀點。并通過實驗驗證預期的結果。可能存在的問題:
4、擬解決的主要問題和預期結果
對以上幾個問題進行積極深入的探討,分析國內外的現狀,找出gis在城市應急中應用的具體辦法,利用它來保證城市的安全。
5、指導教師意見
指導教師簽名:2010年12 月 12日
6、教學單位意見
教學單位負責人簽名(公章):2010年12 月12 日
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
1論文的選題背景及意義
1.1.1論文的選題背景
廣西旅游資源豐富,旅游起步較早,旅游業(yè)是廣西國民經濟毋庸置疑的支柱產業(yè)。近年來,泛珠三角、中國東盟貿易博覽會和泛北部灣的開發(fā)推動為廣西經濟的發(fā)展帶來了越來越多的機遇,也為廣西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帶來了更多的客源,珠三角和正在成長為太平洋西岸又一經濟增長極的泛北部灣地區(qū)將成為廣西旅游業(yè)發(fā)展的外在強大驅動力。
更為重要的是,中國—東盟貿易博覽會和泛北部灣的開發(fā)推動使廣西的南寧和廣西的北海日益成為廣西旅游經濟的中心,以桂林為中心的桂北旅游區(qū)和包括賀州和梧州的桂東旅游區(qū)面臨著被邊緣化的危險,傳統(tǒng)的桂林旅游的龍頭地位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大漓江旅游產業(yè)經濟帶的構建正是基于以上背景提出的。通過大漓江旅游產業(yè)經濟帶的構建,可以充分發(fā)揮桂林旅游對廣西旅游的龍頭帶動作用,進行桂林旅游產業(yè)的產業(yè)轉移,拓寬漓江游覽的空間范圍,實現桂北旅游和桂東旅游的有效聯合,進而為廣西旅游業(yè)實現由點到面拓展、實現自身內部的資源整合提供一種戰(zhàn)略思維,為日益被邊緣化的桂北旅游和桂東旅游尋找新的戰(zhàn)略發(fā)展空間,構建廣西旅游新的旅游發(fā)展帶,進而推動廣西旅游產業(yè)的全域發(fā)展。
1.1.2論文的研究意義
(1)有利于廣西旅游業(yè)實現由點及面的空間拓展,實現全域發(fā)展
廣西提出了要把旅游業(yè)培育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yè)的戰(zhàn)略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完全架構廣西旅游目的地完整的產品體系。
[2]根據廣西旅游總體發(fā)展規(guī)劃,目前廣西將在“十一五”期間構建兩大旅游集散中心。其中,兩大集散中心是指桂林市和南寧市,目
前,隨著泛北部灣旅游圈的構建,廣西北海有可能成為廣西旅游業(yè)的第三個增長極。
(2)有利于廣西內部旅游資源的有效整合,實現桂北和桂東旅游業(yè)的聯合根據廣西旅游總體發(fā)展規(guī)劃,目前廣西將在“十一五”期間構建六大特色旅游線路,六大旅游區(qū)”的格局。即整合建設大桂林山水文化、南國邊關風情、環(huán)北部灣濱海邊境、桂西奇山秀水生態(tài)風情、桂東歷史文化宗教名勝、桂中民俗風情等六大特色精品旅游線。全面推進大桂林山水文化休閑度假旅游區(qū)、德天跨國大瀑布旅游區(qū)、大石圍天坑群旅游區(qū)、大瑤山生態(tài)民俗文化旅游區(qū)、環(huán)北部灣濱海
[2]休閑度假旅游區(qū)、桂東歷史文化宗教名勝旅游區(qū)六大旅游區(qū)的規(guī)劃建設。
從以上規(guī)劃中可以看出,廣西近年來也在進行本區(qū)的旅游資源整合和品牌包裝,但仔細研究,可以發(fā)現廣西進行的這些資源整合一般都以某個區(qū)域為主,諸如大桂林山水文化、桂東歷史文化宗教名勝,特色精品旅游線均局限于桂北和桂東境內;大桂林山水文化休閑度假旅游區(qū)和桂東歷史文化宗教名勝旅游區(qū)也都是局限于桂北內部和桂東內部的資源整合。
跨區(qū)域的旅游資源整合在廣西近年來的旅游發(fā)展中并不多見,因此,基于地理和文化等因素的特征,大漓江旅游產業(yè)經濟帶的提出就是力求尋找廣西跨區(qū)域資源整合的一種模式,借助這一旅游產業(yè)經濟帶,進而實現桂北和桂東旅游資源的有效整合,尋求桂北旅游業(yè)和桂東旅游業(yè)的產業(yè)聯合,進而整體提升廣西旅游業(yè)的綜合實力。
(3)有利于充分發(fā)揮桂林對廣西旅游業(yè)的龍頭帶動作用
桂林是廣西旅游業(yè)當之無愧的龍頭,廣西多年來一直強調要進一步發(fā)揮其對全區(qū)旅游業(yè)發(fā)展的龍頭帶動作用。但是,桂林旅游業(yè)近年來對全區(qū)的旅游帶動有多少或者帶動了哪些城市的旅游發(fā)展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
因此,強調桂林的龍頭帶動作用應該更多的涉及到實質內容,大漓江旅游產業(yè)經濟帶的提出就是基于這種考慮,大漓江旅游首先是一個全新的旅游概念,如果能夠有效培育,將有可能成為廣西一個新的旅游品牌,在這個旅游概念或者旅游品牌下,將會衍生出系列旅游產品,將會形成系列從桂林途徑賀州到梧州的旅游線路,進而會推動賀州、梧州等市的景區(qū)開發(fā)。因此大漓江旅游產業(yè)經濟帶的提出將會借重桂林旅游,有效發(fā)揮桂林旅游的龍頭作用,實質意義上的推動桂林旅游業(yè)對賀州和梧州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可以拓寬桂林山水的外延,深化桂林山水文化內涵,發(fā)揮桂林對賀州、梧州地區(qū)旅游經濟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實現桂北和桂東旅游經濟一體化。
(4)有利于拓寬漓江旅游的空間范圍,為旅游者提供新的旅游產品
漓江是桂林旅游業(yè)的主打景區(qū),是桂林山水所倚重的主要載體,多年來一直支撐著桂林旅游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但是,漓江二十年不變的旅游方式,已經受到人們的質疑,“三山兩洞一條江”單調的旅游產品開發(fā)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旅游者多層次、多方面的需求。漓江旅游的更新發(fā)展開始引起廣西旅游業(yè)的廣泛關注,2006年11月24日,在桂林市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張秀隆市長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把漓江、桃花江、桂江等三江之一桂江納入桂林生態(tài)旅游科學之規(guī)劃和開發(fā)發(fā)展之范圍。大漓江旅游產業(yè)帶的構建,有利于充分利用漓江旅游品牌的效應,將其空間概念延伸至整個桂江地理帶;有利于延伸大漓江的旅游航線,創(chuàng)新旅游產品形式,促進漓江旅游產品的升級換代;有利于從范圍、結構、廣度和深度等方面推進旅游產品規(guī)模的擴大,旅游產品結構的優(yōu)化、旅游產品種類的創(chuàng)新,滿足旅游市場需要,實現漓江旅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1.2研究綜述
1.2.1對前人研究成果的小結
(1)對漓江旅游研究成果的小結
1994年到2000年學術界對漓江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漓江旅游的管理模式諸如四統(tǒng)一管理、旅游航運補水和漓江旅游方式諸如改變漓江一日游的旅游方式等3個領域內。2000以后至今,學術界對漓江的研究多從景觀學、生態(tài)學的視角進行,涉及到對漓江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水資源環(huán)境問題、漓江遺產廊道、漓江風景區(qū)主要生態(tài)風險、漓江生態(tài)旅游環(huán)境和漓江流域景觀格局變化模式等領域。
從以上論述中可知,學術界目前對漓江旅游的研究,多就漓江來論漓江旅游,對漓江沿岸旅游資源的整合鮮有論及,研究的領域更沒有突破到漓江下游的桂江。因此,本文所提出建立的大漓江旅游產業(yè)經濟帶不僅是對以前漓江旅游地理概念上的突破,更是從旅游產業(yè)發(fā)展的視角力圖對漓江進而拓展到桂江沿岸旅游資源的整合,是對漓江旅游研究領域新的突破。
(2)對廣西旅游研究成果的小結
近年來,學術界對廣西旅游的研究主要呈現幾個方面的特點,一是側重于研究廣西旅游業(yè)如何參與區(qū)域旅游合作,諸如探討廣西一東盟區(qū)域旅游合作、參與大湄公河次區(qū)域旅游合作和融入北部灣區(qū)域經濟合作等;二是對區(qū)內旅游空間結構和新的旅游帶或旅游圈的研究,如對桂林對廣西旅游的輻射、南昆沿線的旅游資源如何成為廣西旅游網絡中別具特色的西線、廣西兩圈兩區(qū)的旅游經濟布局、桂西南旅游區(qū)的開發(fā)、廣西旅游業(yè)的新的旅游增極、“桂林山水”新的內涵與外延、西江流域(包括賀州和梧州)構建以粵西南、桂東南為中心的旅游經濟圈、泛漓江流域旅游圈、賀州與桂林的旅游合作和大桂西旅游圈的建構等方面的研究。
學術界對廣西旅游空間布局等方面的研究已經或多或少的涉及到本文將要論述的大漓江旅游產業(yè)經濟帶構建的內容,諸如西江流域的旅游開發(fā)已經將賀州和梧州旅游聯合在一起;陽國亮提出的“泛漓江流域旅游圈”里的其中三圈層里的正在形成的邵陽、賀州、柳種類的旅游產品,四軸線里的東向粵廣輻射軸都與本文論及的大漓江旅游產業(yè)經濟帶有相似之處;馮進松等[提出的以漓江“黃金水道”為重點的桂林—陽朔—平樂線的開通已意識到漓江游覽由陽朔向平樂等下游拓展的必要性;王興斌提出的四條跨市、跨省、跨國輻射旅游線中,首次提出了東南旅游線,即桂林-陽朔/荔浦/恭城/平樂-鐘山/富/賀縣或昭平-梧州-肇慶-廣州-深圳-香港-澳門這一環(huán)線,并將平樂定位為桂林南部旅游通道服務基地,這與本文所提出的建構大漓江旅游產業(yè)經濟帶的觀點都有著一定的相似性等。以上論述可以證明大漓江旅游產業(yè)經濟帶的提出也有著一定的學術淵源。
1.3論文主要內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3.1論文主要內容
本論文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在明確選題背景及意義的基礎上,對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梳理。(2)由于大漓江旅游產業(yè)經濟帶的提出本身是一種創(chuàng)新,因此,重點對大漓江旅游產業(yè)經濟帶的提出從必要性和可行性兩個方面進行了詳細闡述。(3)對大漓江旅游產業(yè)經濟帶涉及的縣市進行基礎研究,為大漓江旅游產業(yè)經濟帶的構建打好基礎。(4)對選題的理論基礎進行研究和闡述,以確定本論文研究的理論依據,并在研究基礎理論的基礎上,嘗試構建旅游產業(yè)經濟帶的培育模型,以指導大漓江旅游產業(yè)經濟帶的構建。(5)對大漓江旅游產業(yè)經濟帶的構建進行具體論述,并對其開發(fā)對策進行研讀。(6)對本文取得的研究成果進行總結,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
1.3.2論文研究方法
本文擬采用的具體研究方法主要有跨學科交叉研究方法、文獻綜合分析方法、田野調查法以及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力圖從區(qū)域經濟學的角度,運用增長極理論、點-軸理論、、核心-邊緣理論、網絡開發(fā)模式、旅游產業(yè)集群理論等基本理論,創(chuàng)建旅游產業(yè)經濟帶培育模型,并運用此模型進行大漓江旅游產業(yè)經濟帶的構建。
1.3.3論文研究思路
在前人對漓江旅游和廣西旅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大漓江旅游產業(yè)經濟帶的提出進行可行性和必要性論證,并結合基礎調研,深入了解大漓江旅游產業(yè)經濟帶所涉及縣市的基礎情況,進而對旅游產業(yè)經濟帶發(fā)展理論進行研究,力圖創(chuàng)立旅游產業(yè)經濟帶培育模型,最后對大漓江旅游產業(yè)經濟帶的構建進行詳細論述。
畢業(yè)論文的開題報告范文
海南教育 2008-07-22來源:論文網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網絡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日益廣泛和深入,特別是Internet與校園網的接軌,為中小學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使。如何有效地利用網上的資源,建構基于網絡的現代教學模式是一個迫切研究的問題,而開展網絡教學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就是網絡教學的設計與評價。因此,開展網絡教學的設計與評價的探索與實踐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課題研究背景
(一)國內外的研究現狀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二、課題研究內容
(一)研究的主要內容
(二)課題的研究目標
(三)預期成果形式
三、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一)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項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動研究、實驗研究、評價研究等方法。
對于較大規(guī)模的教學設計與教學模式的試驗研究,將采用行動研究方法。
對于個別帶有創(chuàng)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見解的小范圍的教學研究,則通過建立科學的假設,采用實驗研究的方法。關于教學模式的評價和有關教學效果的分析,則采用評價研究方法。
研究步驟如下:2002年5月-2002年8月,收集資料,建立模型
2002年9月-2003年1月,開發(fā)軟件
2004年2月-2004年8月,教學試驗,評價修改
2005年9月-2005年12月,擴大試驗,歸納總結
(二)關鍵技術
四、課題研究價值
(一)創(chuàng)新點
(二)理論意義
(三)應用價值
五、研究基礎
(一)已有相關成果
(二)研究條件
(三)參考文獻
六、研究組織機構
本課題的研究人員由教學設計專家、信息技術教育應用專家、網絡技術專家、學科教學專家、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研究人員與研究生組成,輻射其中小學,借助信息技術產業(yè)的技術力量,實現理論、技術與學科教學的優(yōu)化整合。總課題組顧問:南國農教授(我國著名電化教育專家,西北師范大學)
第四篇: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a(模版)
研究目的及意義:施蒂納是青年黑格爾派的重要人物和邏輯終結者,他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第一次全面的批判了費爾巴哈甚至是啟蒙思想以來的古典人本主義邏輯,也是西方思想史上在現代性的語境中第一個自覺地消解形而上學的人,而且他直接地影響了馬克思主義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在傳統(tǒng)的思想史教學中,施蒂納被貶為一個小丑式的淺薄理論家,雖然國內目前有個別學者深刻地認識到了施蒂納的重要意義并作了簡要的分析,但這種不受理論界重視的情況仍未完全改變。我的研究試圖對施蒂納的代表作的理論特色及其思想對費爾巴哈、馬克思等當時各種哲學的巨大影響進行闡述分析以及對其思想與克爾凱郭爾、尼采、阿多諾甚至當代后現代思想的理論相似性進行淺要發(fā)掘。
研究計劃:立足現有資料,力求先把握施蒂納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主要內容與理論邏輯,同時參照早年和現有學者對施蒂納的研究成果(如張一兵《回到馬克思》中對施蒂納的研究),然后進一步尋找分析施蒂納反對形而上類本質思想的當世影響,以及他的思想與克爾凱郭爾、尼采、阿多諾及后現代思想的理論相似性。
章節(jié)目錄
一.施蒂納其人及其代表作介紹
(1)施蒂納其人及其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
(2)施蒂納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文本分析。
(3)施蒂納的理論觀點及對其分析。
二. 論施蒂納的當世影響與沖擊
(1)施蒂納思想對當時各種哲學(重點是費爾巴哈哲學)的批判。
(2)施蒂納對馬克思思想形成的直接影響。
三.施蒂納思想的后世意義:分析施蒂納的思想與克爾凱郭爾、尼采、阿多諾甚至后現代思想的相似性。
1. 施蒂納與克爾凱郭爾
2. 施蒂納與尼采
3. 施蒂納與阿多諾
4. 施蒂納與后現代思想
四.結論
主要參考文獻:
施蒂納《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商務館89年版
張一兵《回到馬克思》,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孫伯揆《探索者道路的探索》2002年版
張鳳陽《現代性的譜系》南大出版社2004年版
道格拉斯.凱爾納《后現代轉向》,南大出版社2002年版
張一兵《無調式的辯證想象》,三聯書店2001年版。
羅素《西方哲學史》商務館1982年版
尼采《論道德的譜系》商務館1992年版
尼采《權力意志》商務館98年版
尼采《偶像的黃昏》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梯利《西方哲學史》商務館2000年版
趙敦華《西方現代哲學新編》北大出版社2001年版
劉放桐《現代西方哲學》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譚培文《唯物主義如何可能成為社會主義哲學基礎的歷史唯物主義》,《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 總第39期
崔子修《利 己 主 義 與 自 我 實 現——— 馬克思與恩格斯對施蒂納利己主義批判的一個視角》,《探索與爭鳴》
一、論文題目:中國上市公司效績評價體系的探討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我國上市公司對我國的經濟發(fā)展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截止2001年底,我國上市公司已達到1174家,總股本超過5050億,其中國家股和國有法人股328億,市價總值高達5.55萬億元,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8%,約有股民6800萬人,約占城鎮(zhèn)人口的40%,資本市場規(guī)模越來越大。據統(tǒng)計,截止2001年底,我國國有控股上市公司所有者權益10547億元,實現利潤1519億元,分別占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yè)的32%和63%,國有上市公司已成為我國各行業(yè)中的龍頭企業(yè),在國有資產質量上,上市公司已成為優(yōu)良資產的富區(qū),同時上市公司也成為中國人投資的主要領域。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發(fā)展和完善,上市公司不僅會得到更大更快的發(fā)展,而且會顯示出更重要的作用。但也不 可否認,在我國上市公司發(fā)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一是上市公司整體業(yè)績下滑,競爭力下降,據資料反映,2001年我國上市公司加權平均每股收益為0.1369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1.04%,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為5.53%,比上年同期下降22.55%,有151家公司虧損,虧損面為12.67%,較上年又進一步擴大;二是部分上市公司內部違規(guī)現象嚴重,據了解,2001年有100家上市公司因各種違規(guī)問題而受到證監(jiān)委和其他有關部門的查處;一些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嚴重失真,虛增業(yè)績,大肆“圈錢”,極大地打擊了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的信心;三是二級市場投機行為盛行,一些機構操縱股價,牟取高利,嚴重地擾亂了市場秩序。為了解決我國上市公司發(fā)展中出現的問題,就需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更好地有效發(fā)揮政府的監(jiān)管職能和社會的監(jiān)督職能,加快建立上市公司的優(yōu)勝劣汰機制,全面凈化證券市場的環(huán)境。要實現這一目標,有效的手段之一是建立上市公司的效績評價體系。目前,國家有關部門已經對我國國有企業(yè)制定了效績評價制度,并正在逐步推開,但在我國上市公司中還沒有建立這項制度,所以本文的研究是有實際意義的。三.本文研究的內容 本文擬從四個方面探討上市公司效績評價體系的建立。第一部分主要從六個方面闡述建立我國上市公司效績評價體系的意義,這六個方面是:
(一)有利于國家對上市公司的監(jiān)管
(二)有利于推動上市公司建立科學的約束和激勵機制。
(三)有助于對上市公司經營者業(yè)績的全面考核。
(四)有利于引導上市公司的經營行為。
(五)有利于增強上市公司的形象意識。
(六)有助于投資者的理性投資。第二部分主要從三個方面論證建立我國上市公司效績評價體系的可行性。這三個方面是;
(一)國有企業(yè)效績評價工作的順利進行,為上市公司開展效績評價工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二)我國上市公司現有的基礎比較好,更適合效績評價工作的開展。
(三)政府有關部門、投資者、和上市公司比較支持上市公司開展效績評價工作。通過上述兩個部分的分析論證,說明我國建立上市公司效績評價體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三部分是本文要研究的重點。提出上市公司效績評價體系的設計方案。設想從五個方面構建上市公司效績評價體系框架。這五個方面是:
(一)全面闡述和分析效績評價體系六個基本要素的內容、作用。
(二)重點研究效績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指標體系是效績評價的核心,初步思路是參照國有企業(yè)效績評價體系指標體系,結合上市公司現狀和特征,設計上市公司的評價指標體系和權數配置。
(三)確定評價標準采用行業(yè)標準和評議參考標準。
(四)制度評價方法。評價方法考慮采用工效系數法和綜合判斷法。
(五)提出組織實施的方法。建議在起步由政府有關部門組織實施。第四部分是實例分析。運用本文設計的效績評價體系對某一家上市公司2001效績進行評價。
四、本文研究的結果。通過本文的研究,一是旨在引起社會和政府有關部門對建立上市公司效績評價體系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二是為有關部門研究和制定上市公司效績評價體系提供參考;三是從理論和實踐老感兩個方面提高本人的專業(yè)知
識水平。
第五篇: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
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
課題名稱: 論英語語法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系 別:外國語學院
專 業(yè): 英 語
指導教師:孫金倉
作者姓名:朱明月
一、綜述本課題國內外研究動態(tài),說明選題的依據和意義
1.國內外研究動態(tài):
長期以來,教育界關于英語語法的英語教學中的地位,一直莫衷一是。有些人認為,語法知識是不能通過表述的規(guī)則傳授的,而是在接觸目的語中潛意識地習得的。只要平時多做模仿練習,多聽英語磁帶,多和善英語之士交談便可以自然地掌握相關語法。在英語課堂上,教師往往只注意書本上現有知識的傳播,包括詞匯的背誦、對話和課文的講解,而常常一帶而過或忽略課本內缺乏的有關句法結構的系統(tǒng)講解。對學生真正怎么“學”,“學”多少,“學會”多少卻關注較少。即使有的教師會在上課時講解語法,但大多采用的是那種就事論事的阻斷式、割裂式的講解和翻譯模式,往往給學生造成一種東一榔頭西一棒的“無序”或“霧里看花”的感覺。由于對英語語法重要性的忽略或語法講解過程中使用的方法不當,許多學生到了大學之后其語法知識薄弱、句法概念不清、語言運用能力差等缺陷便暴露無遺。他們所寫、所譯的東西錯漏百出,讓人覺得啼笑皆非。同樣,在閱讀理解中遇到長句、難句時,他們也不能正確地剖析句型結構,只能囫圇吞棗、一知半解、甚至是主次顛倒或完全錯誤。據不完全統(tǒng)計:大約80%的大學生坦言其英語考試成績不理想,主要是由于句法結構的概念模糊再加上詞匯量少,到考試時一遇到閱讀、詞匯、語法、翻譯或寫作時就會方寸大亂。在推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今天,我們強調的是提高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便只能是空中樓閣。因此“還語法教學本來面目”、“讓語法教學重返課堂”的呼聲在英語教學上越來越強烈。
對中國學生學習英語而言,他們畢竟沒有使用目的語的環(huán)境,那么他們就很難及時、準確地辨別和判斷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語義特征和差異。從這一意義上來講,對語法的學習便顯得尤為重要。美國社會語言學家海姆斯說過:“一個學習語言的人應該有識別句子是否合乎語法規(guī)則的能力和造出合乎語法規(guī)則的句子的能力……。”章振邦、張月祥等人也認為語法是語言的結構形式和組織規(guī)律,是人們使用語言進行交際時據以組詞成句,使語言具有明確的意義并能為對方所理解的一套規(guī)則,是必須掌握的知識和培養(yǎng)語言技能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就中國學生而言,希望不學語法便能牢固地掌握英語,提高其英語運用能力是不切實際的。換言之,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重視語法教學,改善語法教學是提高學生英語運用能力必不可少
2.選題的依據和意義
在提出素質教育之前的相當長時期內,我們的教育模式是應試教育。英語課堂上,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以語法教學為主,課堂上的大部分時間,教師都是在向學生灌輸語法規(guī)則、講解語法知識、做語法練習題,而忽略了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忽略提高學生的英語素質。這種教育模式下的英語教學自然就形成了“聾子英語”和“啞巴英語”。顯然,在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這種枯燥乏味的“填鴨式”教學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那么,我們在今后的教學中是否就應該把語法教學法棄之一邊呢?通過不斷嘗試、探索,筆者認為,盡管傳統(tǒng)的語法教學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之處,但我們也不能忽視它的諸多優(yōu)點。它可以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語法知識,對英語語言結構有一個較清晰的認識,可以提高學生語言的準確性等。因此,要在英語方面培養(yǎng)出高素質的學生,決不能摒棄語法教學。相反,我們還要適時運用、積極運用和靈活運用。當然,我們不是要一成不變地走以前的老路,而是要不斷地完善它,使它更容易為學生所接受,為我們的素質教育服務。
二、研究的基本內容,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1.研究的基本內容:
1.傳統(tǒng)語法教學特點及優(yōu)劣。
2.文化對比,正負遷移的影響。
3.新課標下的英語語法教學。
2.解決的主要問題:經過分析,弄清楚英語語法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并以次為基礎,提出提升英語語法教學的策略。
三、研究步驟、方法及措施:
1.選題,定題。
2.大量查閱相關理論文獻,作好理論積累;并搜集第一手資料,即英語語法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的相關內容,并歸納整理。
3.理清思路,寫出開題報告和論文提綱;
4.開始論文寫作,從多角度對英語語法教學進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實用性強的改進策略。
5.在指導老師幫助下對論文初稿反復修改、校正,不斷完善以至定稿。
四、研究工作進度:
五、主要參考文獻:
[1]陳林華,袁霽·外語教學與學習中的文化問題[ J]·外語界,1991,(2)·
[2]戚雨林·語言對比和文化對比[J]·外國語, 1992,(5)·
[3]鄧炎昌·Language and Culture[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1·
[4]晨梅梅·探索與變革:轉型期的英語教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4·
[5]章振邦,張月祥·新編英語語法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