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力保護生態環境,建立生態文明社會
大力保護生態環境,建立生態文明社會
生態問題是社會必須高度關注的重大戰略問題,生態問題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發展、決定著發展的可持續;關系到人類的命運,決定著人類的未來。生態文明是指人們在改造客觀物質世界的同時,在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建設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過程中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社會實質上就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曾經盛極一時的古埃及、古巴比倫文明所經歷的由繁榮走向衰敗的悲劇,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與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銳,導致生態破壞和環境惡化,使得文明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經過近3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后,我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但也要看到,我國的生態形勢非常嚴峻。一方面,我國大部分資源的人均擁有量明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使資源環境承受著巨大壓力。歷史與現實都警示我們,必須超越傳統的發展模式,擺脫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建設生態文明、保護生態環境,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十七大第一次把“建設生態文明”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強調要使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生存發展。我們要把生態文明建設貫穿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
建設生態文明,觀念先行。要使生態文明觀深入人心,在公民中強化嚴峻的國情意識;強化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效益意識;強化全面發展的政績意識;強化保護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環保意識。在全社會形成了解國情、珍愛環境、保護生態、崇尚自然、節約資源、造福后代的共識,使生態文明觀念成為全體國人共同的價值觀念和自覺行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關鍵。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把產業結構調整與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結合起來,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逐步改變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發展方式粗放的狀況,達到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贏。
堅定不移地抓好節能減排工作是核心。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做到節能減排。加快利用先進技術改造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堅決淘汰落后的生產力,堅定不移地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嚴格的制度是保障。實行嚴格的環境資源保護制度,嚴肅法律制度、環境標準、執法紀律、執法手段,建立健全節能目標責任和評價考核制度,將能耗降低和污染減排完成情況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實行政績督察制和行政問責制,堅決查處破壞生態環境的人,杜絕一切環境違法行為。
建設生態文明是全社會共同的理念和責任。當建設生態文明成為我們每一個社會成員的自覺行動時,青山不老,綠水長流,人與自然共和諧的美景就一定能夠實現。
第二篇:生態環境與生態保護
生態環境與生態保護
——人類對生態的破壞 生態環境,英文名稱:ecological environment,意指影響人類與生物生存和發展的一切外界條件的總和,包括生物因子(如植物、動物等)和非生物因子(如光、水分、大氣、土壤等)。它是“由生態關系組成的環境”的簡稱,是指與人類密切相關的,影響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各種自然(包括人工干預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質和能量)或作用的總和。
生態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以及氣候資源數量與質量的總稱,是關系到社會和經濟持續發展的復合生態系統。生態環境問題是指人類為其自身生存和發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對自然環境破壞和污染所產生的危害人類生存的各種負反饋效應。生態是指生物(原核生物、原生生物、動物、真菌、植物五大類)之間和生物與周圍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當代環境概念泛指地理環境,是圍繞人類的自然現象總體,可分為自然環境、經濟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當代環境科學是研究環境及其與人類的相互關系的綜合性科學。生態與環境雖然是兩個相對獨立的概念,但兩者又緊密聯系、“水乳交融”、相互交織,因而出現了“生態環境”這個新概念。它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繁衍的各種自然因素、條件的總和,是一個大系統,是由生態系統和環境系統中的各個“元素”共同組成。生態環境與自然環境在含義上十分相近,有時人們將其混用,但嚴格說來,生態環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環境。自然環境的外延比較廣,各種天然因素的總體都可以說是自然環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態關系構成的系統整體才能稱為生態環境。僅有非生物因素組成的整體,雖然可以稱為自然環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態環境。
生態環境中的生態平衡是動態的平衡。一旦受到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干擾,超過了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而不能恢復到原來比較穩定的狀態時,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遭到破壞,物質和能量輸出輸入不能平衡,造成系統成分缺損(如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結構變化(如動物種群的突增或突減、食物鏈的改變等),能量流動受阻,物質循環中斷,一般稱為生態失調,嚴重的就是生態災難。生態地理環境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相關的無機環境共同組成的功能系統或稱為生態系統。在特定的生態系統演變過程中,當其發展到一定穩定階段時,各種對立因素通過食
物鏈的相互制約作用,使其物質循環和能量交換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從而保持了生態環境的穩定和平衡。如果環境負載超過了生態系統所能承受的極限,就可能導致生態系統的弱化或衰竭。人是生態系統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在人類社會的各個發展階段,人類活動都會對生態環境產生影響。特別是近半個世紀以來,由于人口的迅猛增長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既有空前強大的建設和創造能力,也有巨大的破壞和毀滅力量。一方面,人類活動增大了向自然索取資源的速度和規模,加劇了自然生態失衡,帶來了一系列災害。另一方面,人類本身也因自然規律的反饋作用,而遭到“報復”。因此,環境問題已成為舉世關注的熱點,有民意測驗表明,環境污染的危脅相當于第三次世界大戰,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生態環境問題都已成為制約經擠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
就全球來說,存在的主要生態問題有:森林破壞嚴重、土地資源的喪失;淡水資源緊缺;生物種消失;全球氣候變暖;水土流失與荒漠化;人口激增等等。而我國的生態環境問題情境也不容樂觀,我國自然環境先天脆弱,水土流失嚴重從而導致荒漠化嚴重;水資源緊缺,污染嚴重;森林覆蓋率低;天然林生態系統和野生動植物面臨危機;同時在全球變暖的趨勢下,我國的氣溫也呈上升趨勢。下面我就人類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從而導致的全球變暖這一生態問題做簡單的論述。
全球變暖是指全球氣溫升高。近100多年來,全球平均氣溫經歷了冷-暖-冷-暖兩次波動,總的看為上升趨勢。進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氣溫明顯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氣溫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在近一個世紀以來大量使用礦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多種溫室氣體。由于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可見光(3.8--7.6nm,波長較短)具有高度的穿透性,而對地球反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如紅外線)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說的“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具體原因是,人們焚燒化石礦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將其焚燒時產生的二氧化碳進入了地球的大氣層。政府間氣候變化問題小組根據氣候模型預測,到2100年為止,全球氣溫估計將上升大約1.4-5.8℃(2.5-10.4華氏度)。根據這一預測,全球氣溫將出現過去10,000年中從未有過的巨大變化,從而給全球環境帶
來潛在的重大影響。地球正在升溫,在上個世紀全世界的平均溫度大約攀升了0.6 攝氏度。北半球春天的冰雪解凍期比150年前提前了9天,而秋天的霜凍開始時間卻晚了10天左右。20世紀90年代是自19世紀中期開始溫度記錄工作以來最溫暖的十年,在記錄上最熱的幾年依次是:1998年,2002年,2003年,2001年和1997年。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羅勇表示,據世界上許多科學家預測,未來50—100年人類將完全進入一個變暖的世界。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21世紀溫室氣體和硫化物氣溶膠的濃度增加很快,使未來100年全球、東亞地區和中國的溫度迅速上升,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將上升1.4℃-5.8℃。到2050年,中國平均氣溫將上升2.2℃。“入冬以來罕見大霧天氣頻發也是暖冬的一個征兆。”羅勇說,大霧天氣系“暖冬”造成強冷空氣非常弱所致。全球變暖的現實正不斷地向世界各國敲響警鐘,氣候變暖已經嚴重影響到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它不僅是一個科學問題,而且是一個涵蓋政治、經濟、能源等方面的綜合性問題,全球變暖的事實已經上升到國家安全的高度。
全球變暖的原因很多,概括以后有以下幾點:
1、人口劇增因素近年來人口的劇增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時這也嚴重地危肋著自然生態環境間的平衡。這樣多的人口,每年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將是一驚人的數字,其結果就將直接導制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斷地增加,這樣形成的二氧化碳“溫室效應”將直接影響著地球表面氣候變化。
2、大氣環境污染因素 目前,環境污染的日趨嚴重已構成一全球性重大問題,同時也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現在,關于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已經明確指出了自上個世紀末起地球表面的溫度就已經開始上升。
3、海洋生態環境惡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變化是呈不斷地上升趨勢,根據有關專家的預測到下個世紀中葉,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對措施,將直接導致淡水資源的破壞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陸地活動場所產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學廢料和固體廢物等不斷地排入海洋;發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類活動而引發的沿海地區生態環境的破壞等都是導致海水生態環境遭破壞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蝕、沙化等破壞因素
5、森林資源銳減因素 在世界范圍內,由于受自然或人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
面積正在大幅度地銳減。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給生態環境所帶來的影響已越來越受到全世界的關注。酸雨能毀壞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歐洲和北美洲,多數酸雨發生在發達國家,一些發展中國家,酸雨也在迅速發生、發展。
7、物種加速絕滅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類的一項寶貴資源,而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據全球環境監測系統水質監測項目表明,全球大約有10%的監測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紀以來,人類的用水量正在急劇地增加,同時水污染規模也正在不斷地擴大,這就形成了新鮮淡水的供與需的一對矛盾。由此可見,水污染的處理將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廢料污染因素 不斷增長的有毒化學品不僅對人類的生存構成嚴重的威脅,而且對地球表面的生態環境也將帶來危害。
近年來全球變暖導致極端氣候事件增多,與此相關的報道也是舉不勝舉,比如 “全球變暖,孟加拉灣一小島消失”“北冰洋含冰量劇減”“全球生物正面臨‘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地球的‘冰河時代’將要來臨?”“加科學家發現北極海永凍層完全消失”“海中的甲烷釋放速度加快”“馬爾代夫沉沒百年倒計時”“北極冰川融化 地球或被淹沒“水城”威尼斯再遭水淹”由全球變暖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的報道也很多:“島國馬爾代夫將在海上建家園”“澳大利亞下冰雹,像高爾夫球一樣大”“百年大旱:產糧大縣面臨部分絕收”“甘肅罕見雪災,最深1.5米”“澳大利亞遭暴雨侵襲,墨爾本市區洪水齊膝”“地球或進入強地震頻發期”“德國雪崩,46輛汽車擠成一團”等等。
這一切無不給我們人類敲響了警鐘,我們不得不在這種嚴峻的時刻好好的反思我們的行為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并且在今后的生活和活動中有所改變,不要一味的為了滿足自身的需求,而不考慮對生態帶來的破壞。如果不這樣,那么到最后受懲罰的只有我們人類自己。
第三篇: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建立環境優美的農業生態安全體系
保護農業生態環境 建立環境優美的農業生態安全體系
旌德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張志慶
【摘要】農業環境保護工作,事關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我縣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情況雖然不是十分嚴重,但也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因此,提高思想認識,加強環保措施,構建和諧農業生態,這也應該成為旌德現代化發展中不容忽視的一項重要工作。
【關鍵詞】農業 產地環境 污染危害 防治對策
要真正體現“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清山”,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加快旌德現代農業發展的步伐,優化自然資源的配置,形成生態農業和現代農業有機結合,提升農業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只有保護好農業自然生態環境,才能從根本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實現效益農業和現代農業并舉,為人類社會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
1.農業環境保護污染現狀
1.1農業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環境污染嚴重
1.1.1種植業污染情況
1、化肥。施用量大,使用方法不當。據調查,我縣年均使用化肥量平均 50kg/畝,遠遠高 于全國平均 26 kg/畝,85%以上采取撒施,造成土地板結,肥料利用率低,肥料養分易流失,地表水、地下水污染,水體富營養化。
2、農藥。我縣每年使用各種農藥實物 97噸左右,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殺蟲劑占70%。但施藥器械和方法落后,大部分藥液灑落于土壤表面,造成土壤中農藥殘留;農藥瓶、袋亂丟亂棄現象嚴重。所以70%~80%的農藥都流失在土壤、水體和空氣中,污染環境和地下水。
3、秸稈。每年各種作物秸稈露天焚燒或直接拋棄約占總量的60%。這些秸稈被隨意焚燒,既浪費了資源又污染了環境。
4、傳統灌溉方式。這種方式加重了對流域水體的污染。多數采取漫灌或串灌,導致污染面積擴大,水體污染加重。
5、農用地膜污染嚴重。據統計,該縣2011年全縣農膜使用總量達91噸,農膜被殘留,地膜長期被氧化、分解出的有毒有害物質污染著空氣、水和土壤。
1.1.2畜禽養殖業污染情況
在畜禽養殖業 中一是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率低, 無害化處理不足20%.二是畜禽糞便流失量大。家庭或散養戶未經處理的糞便露天收集堆放,經日曬雨淋,流失率約為20%。畜禽養殖產生的廢水也基本未作無害化處理,造成環境和水體污染。
1.1.3水產養殖業污染情況
全縣水產養殖15000多畝,沒有循環用水的方式;水產養殖使用的藥物、飼料、肥料等直接排向農田和河流。由于不合理的捕撈方法造成我縣野生水產品產量及物種逐年減少。
1.2農村生活中產生的環境污染不容忽視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農村生活水平也不斷提高,農村環境所承受的污染壓力也空前加大。農村生活、城鎮生活所產生的污染對農村環境形成了新的挑戰。
1.2.1城鎮生活污染迅猛發展
農民工進城增多,農村勞動力緊缺,城鎮糞便垃圾已經難于及時清運。許多糞便垃圾未經認真處理就直接排了出去,以至于我縣城中的徽水河、白沙河就明顯地被污染,有時達到了劣類水質,人畜不能飲用,而且沒有污水處理廠,水體普遍富營養化,導致水生植物旺盛生長,魚蝦類銳減,日益增長的生活污染可能導致人、畜、禽疾病的擴散流行。日前,桶裝水市場的逐步繁榮,實際是人民生活的不幸,也是地方經濟的悲哀。
1.2.2家電污染正迅速蔓延
過時的、淘汰的家電正在農村普及,但電視機、電腦設備、舊手機、各類電池、各種小家電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屬和成份復雜的多種化合物,用后無人回收,只好任其散落到耕地和水源中。而這些家電的污染性極強,僅一個五號或鈕扣小電池腐爛擴散就可污染一平方米土地,或污染數十立方米水源。
1.2.3生活中的白色污染明顯增加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袋裝食品更多地進入了千家萬戶,而這些食品袋往往只是被隨意丟棄,四散飄零在山林、農田、水體之中,產生的有害物質也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環境。
1.3工業化進程中的環境污染不斷增多
我縣是一個落后的山區農業縣,在工業化的大潮中,為了發展經濟,增強財政實力,改變被邊緣化的局面,縣積極主動出擊,承接長江三角產業轉移,引進工業企業落戶。在招商引資的工作下,各鄉鎮紛紛建立工業園區,筑巢引鳳,此舉確實對經濟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不容忽視的是,由于在引進過程中,“病急亂投醫”的現象嚴重,一些高污染的企業被不合時宜地引進來,這些工廠工作環境惡劣且缺少防護措施,嚴重損害職工身體健康,更導致了農村環境污染加重。
2.造成農業環境污染的原因
現在的農村已經不是遠離環境污染的世外桃源,就我縣來說,造成農業環境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思想認識方面的原因,也有體制機制方面的原因。
2.1環保意識不強,是導致農業環境污染的根本原因
受傳統觀念影響,農民的環境意識不強。溫飽即足,只顧眼前利益,沒有長遠打算,農民的環境意識和維權意識普遍不高,對環境污染和破壞的危害性認識不足;即使認識到環境的危害性,也不知自己擁有何種權利、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
長期以來,在人們的思想觀念的深處,普遍認為只有工業才會產生環境污染,因之對農業環境染污問題的認識產生偏差。
2.1.1對農藥的使用在認識上的誤區明顯
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確實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但由于缺乏正確的引導,市場經濟的趨利性使農民大量使用農藥防治農作物病蟲害,大量高毒農藥的使用,導致的后果是,蟲害天敵銳減,過剩農藥流入自然環境,農產品中殘留農藥超標,嚴重影響人類安全。
2.1.2對化肥的過分依賴
在農業生產中,化肥的使用確實對農作物增產產生過重大作用,但大多數農民對平衡施肥知之甚少, 不能根據作物生長規律、土壤養分狀況進行測土配方施肥,只是一味單純地加大劑量盲目施肥, 結果造成化肥利用率不高。過分的使用化肥,讓人們丟掉了過去使用農家肥的傳統,其直接的后果就是使土地嚴重酸化、板結,土地自身肥力不斷下降。
2.1.3對環境污染危害性認識的不足
環境污染的危害,在沒有危及自身利益或自身安全前,很多人都沒有將此當回事,普遍
采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明哲保身處世哲學,對污染事件聽之任之,不加關注。由于認識的不足,關注得不夠,農村環境污染現象時有發生。
2.2體制機制不健全,是導致農業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當前造成農業環境污染問題不斷發生,很大程度上是體制機制不健全引起的。
2.2.1農業環境產權的失靈
在現實條件下,資源與環境問題大多不是市場缺陷造成的,而是產權界定不清的結果。由于缺乏排他性的產權安排,所有相關的人都有監督的責任,但監督的成本往往獨自承擔,監督的效果卻由大家共享,導致“搭便車”行為。
目前,我國的農業環境產權失靈十分普遍,一是由于技術等方面的原因,農業環境的范圍不易確定,其產權邊界也難以確定或確定成本較高;二是目前農業環境產權還沒有從農村土地使用權中獨立出來,仍然依附于農村土地使用權,因此造成農業環境產權的所有者過多而難以確定單個農業生產者的權利;三是產權的明確性和排他性要求對侵權行為能夠進行懲罰和賠償,然而農業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與賠償往往是非等價的。
2.2.2環境保護經費保障體制的不足
農業環境保護是一種為社會提供集體利益的公共物品或勞務,這種物品或勞務一旦被生產出來,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被排除在享受它帶來的利益之外。而純粹的個人主義機制使得農業生產經營者不會主動為它付費,這就造成了農業環境保護這種公共物品的生產嚴重不足,有時甚至會出現供給為零的局面。因此,在農業環境保護經費保障機制上,政府理所應當地成為主體。而這種保障,既與政府的環保意識有關,更與政府的財政實力有關。由于經濟實力的不足,導致財政實力的不足,是一種典型的“吃飯”財政。這樣的一種現實條件,嚴重制約了財政對環保工作的經費投入。有限的污染防治經費幾乎全部投到工業和城市,城市的環境污染卻向農村擴散, 而農村從財政渠道卻幾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環境管理能力建設的資金。
2.2.3政策法規和機構標準不健全,管理力量薄弱
現行有限的農村環境污染控制政策,沒有充分考慮到農民的需求和參與。有關農村生態環境的立法缺位,對于農村養殖業污染、塑料薄膜污染、農村飲用水源保護、農村噪聲污染、農村生活和農業污水污染、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立法基本是空白。雖然許多鄉鎮也建立了環保機構,設立分管領導,但是多屬空架子,監管機構和人員不足,沒有明確的職權和相應監測設備,基本沒有履行環保職責。
此外,農業環境執法隊伍建設還很薄弱,執法力度有待加強,執法不嚴、有法不依的問題還相當突出。
3.加強農業環境保護的對策
3.1加強農村環境保護體系建設
3.1.1加快農業環境保護法規的建設步伐。
雖然我國《環境保護法》、《農業法》等法律、法規對農業環境保護做了某些原則性的規定,但由于對農業環境保護工作規定不系統、不具體、針對性不強,在實行工作中難以有效實施。因此,盡快制定較為完整、具體、針對性強的農業環境保護法規,對人們的行為進行規范,建立起切實可行的保護制度并以國家強制力作保證,才能逐漸消除污染,有效地保護和改善農業環境。
3.1.2加強農業產地環境管理執法。
首先要加強執法機構和執法隊伍的能力建設,配備必要的裝備,提高執法人員的素質;其次進一步加強執法力度,糾正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第三做好法制宣傳
和執法檢查,不斷增強群眾保護生態環境意識,形成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社會氛圍和監督管理機制。
3.1.3加強農業生產標準化體系建設。
我國已經制定和頒布了一些環境標準,包括農業環境質量和污染排放標準,主要有《漁業水質標準》、《農田灌溉水質標準》、《農藥安全使用標準》、《農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標準》等。對于現有的已經不能適應當前技術經濟發展水平和保護農業環境需要的標準,應當及時進行修訂。同時,還要根據實際需要,制定一些新的標準,如《農田大氣質量標準》、《產地環境質量標準》等。此外,還應根據各地農業環境特點制定地方環境標準。
3.2農業污染及防治
3.2.1加強農業病蟲害監測,合理使用化學農藥
現代農業生產中,農用化學物質的投入對保證農業增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過量或不合理使用也會造成農業環境污染,影響著農產品產量和質量。減少農藥污染的措施:①加強病蟲監測預報,及時發布信息,指導農民防治和合理使用農藥;②提倡綜合防治,以農業防治為基礎,積極推廣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新技術;③科學合理用藥,提高農藥有效利用率;④認真貫徹農藥安全使用標準,按規定使用農藥,推廣使用生物農藥和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嚴禁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
3.2.2科學使用化肥,增施有機農家肥
通過土壤普查和土壤養分監測,推廣使用配方施肥技術,最大限度地提高化肥利用率,減少化肥的流失和揮發。同時,實施秸稈綜合利用工程,采取堆腐還田、牲畜過腹還田、沼氣發酵還田、食用菌生產等措施。在科學施肥的基礎上注重水土保護,發展節水農業,不斷改善土壤環境。
3.2.3積極推廣和開發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技術
要因地制宜,統籌安排,科學規劃,以發展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為主攻方向,不斷培育優勢產品產業,通過加強農產品產地環境、農業投入品、農業生產過程等環節的管理,加強農產品質量監控。全面推廣普及無公害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技術,加大無公害農產品示范基地建設力度,建設成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示范基地縣。
3.2.4 示范推廣生態農業新技術,不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在農村大力沼氣生態建設,把“一池三改”技術落實到位,沼氣建設與庭院經濟開發、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結合起來,徹底改善人居環境。
3.2.5加大農業行政執法力度,規范農業投入品市場,打擊假冒偽劣產品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藥管理條例》、《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條例》以及肥料、農藥、飼料、獸藥合理使用準則等相關法規,強化對農業投入類產品市場的監管,減少有毒有害物質對環境和農產品的危害。
3.3控制并消除工業污染,嚴格執行環保法,努力調整工業結構
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法。一是對已有的規模小而污染重的企業應當痛下決心關閉。同時加強監督,對不使用治污設備,偷排污染物的企業要重罰,相關責任人要嚴肅查處。二是在招商引資中,要有選擇地引進低污染企業或有治污防污能力的企業。三是要根據環境承受能力編制好經濟發展計劃,嚴防單個企業排放合格而整體污染的現象發生。在調整產業結構中,重點發展輕工業、深加工業、高科技企業。
3.4加速農村沼氣池和生物肥料廠的建設,切實解決生活污染
城鎮糞便是主要的污染源。因此,在沼氣池的推廣利用中,既要考慮到這是農村新能源開發的一個主要目標,更要想到這是治理環境污染的一個重要手段。條件許可的鄉鎮,可建
立大型沼氣池,統一處理糞便,然后給農民補貼讓其運去當肥料。這也是工業支援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具體化體現,這一措施比建污水處理廠投入小,運行經濟、靈活、有效,更能滿足小城鎮環保的需要。同時也可節省大量化肥,減輕化肥供應的緊張感,減少國家的能源壓力,也減少城鎮生活廢棄物對農業環境的威脅。
3.5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規模畜禽養殖場有機污染。
各級農業部門要采取措施,對規模畜禽養殖場加強管理。一是合理布局,科學規劃。對新建大型畜禽養殖場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執行“三同時”制度,使其盡可能遠離飲用水源、河流。二是采用先進工藝,增設污染處理設施,對現有畜禽養殖場的糞便進行處理和綜合利用。要大力推廣畜禽糞便厭氧發酵和商品有機肥生產等成熟的技術,建立大中型能源環境示范工程。
3.6合理利用農業資源,資源利用與保護相結合首先要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切忌掠奪式地使用耕地;其次在利用生物資源時應做到利用與繁殖相結合,旌德生物資源很多,可利用的野生動植物不計其數,在充分利用生物資源時,應盡可能地采取馴化,設立保護區等措施,以確保植物、動物的多樣性和原始基因的多樣化。第三要加大山溪、河流、山塘、庫壩等水域的綜合治理,確保本縣山青水秀。第四在城鎮、工業的發展中要把生態保護、農田保護作為規劃范疇。要把環境保護作為重要工作來抓。要充分利用好旌德生態好的優勢,發展生態養殖,生態旅游業,達到生態利用與保護的統一。
二〇一二年六月五日
作者簡介:
張志慶男安徽旌德人1957年10月出生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 在旌德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工作 郵編:242600 Email:jdzzq001@163.com
Protect agricultural zoology environment to build the beautiful environ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security system
Jingde County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 Zhang Zhiqing
[ Abstract ]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the issue involves r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My county agricultur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is not serious, but there are also problems not to be ignored.Therefore,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understanding, strengthens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agricultural zoology, this should also b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Jingde should not be neglected in an important work.[ Key words ]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measures
參考文獻
[1]邵文杰等.農業生態環境污染治理迫在眉睫.光明日報,2000-06-13
[2]張彥濤;張旭東 黑龍江省農業面源污染現狀調查分析《環境科學與管理》2008年 第06期
[3]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國家環境保護“十五”計劃,2001
[4]唐建初 燕惠民 傅源農業產地環境污染危害、原因及其防治對策 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網
第四篇: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普通人從沒有像今天這樣,對身邊的環境表示高度的關心以及重重憂慮。“改革不能光盯著經濟了,空氣臟了,日子過得有什么勁。”當霧霾頻頻來襲,許多人表達這樣的想法。
“我們很高興地看到,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環保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說。
他認為,三中全會公報中,關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論述有三個特點:一是深化了五位一體的戰略布局,把“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作為六個“緊緊圍繞”之一,統一部署。二是確立了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地位,提出“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三是豐富了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內容,把“資源產權、用途管制、生態紅線、有償使用、生態補償、管理體制”等內容充實到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中來。
“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又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任務,非常重要。”夏光建議,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應該從“科學的決策和責任制度、有效的執行和管理制度、內化的道德和自律制度”這三個方面展開。
完善科學決策制度,應加大對各級黨政領導生態文明建設的問責力度,特別是把生態文明建設實績作為任用干部的依據。對重大規劃和發展項目進行科學的、社會廣泛參與的環境影響評價。
強化法治管理制度,關鍵是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立法進程,推動現有各種法律的“生態化”調整。
提高全社會的生態文明自覺行動能力,包括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和榮譽感;培育公眾的現代環境公益意識和環境權利意識。“生態環境好了,人人都受益,這是新一輪改革增進人民福祉的重要方面。”
第五篇:依法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生態經濟
文章標題:依法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生態經濟
環境保護是我國重要的基本國策之一。由于我國環保工作起步較晚,宣傳不到位,對環保認識有待提高。近年隨著環境污染影響形勢惡化,事故不斷發生,引起全世界民眾關注,環保意識在增強,環保措施在硬化,環保工作已從污染治理發展到生態保護,循環經濟,探索出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此從環保基本情況、基本
政策、生態經濟等方面介紹些基本知識。
一、認清環境現狀,增強保護意識
保護環境能在全世界形成共識,是因為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確實存在嚴重的危機,危及到人類的生存繁衍的大問題。尤以震驚世界的8大污染公害事件,更能說明污染的危害性。當代環境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十個方面。
1、淡水資源匱乏,水體污染突出。全世界有62個國家將近22億人口,占世界總人口1/3處于缺水狀態。我國人均水資源只有2000多噸,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為世界上13個貧水國家之一。而且,我國水資源分布貧富不均,華北、西北的一些地區缺水嚴重。同時,我國主要河流普遍污染,其中遼河、海河污染嚴重,淮河水質較差,黃河水質不容樂觀。并于97年汛期出現黃河斷流,長達226天,720km。主要淡水湖泊富營養化嚴重,多數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污染,并具有逐年加重的趨勢,我省淮北地區較為典型。可以形容為水多、水少、水臟,水不均。一條條大河視為地球的血管,河流的污染可以喻為地球得了“白血病”。
2、溫室效應地球變暖。氣候變暖的原因多數科學家認為是人為活動造成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增加所至。氣候變暖帶來的后果是旱澇加劇,公害頻發,物種減少,疾病增加,海平面上長。97年7月24日北京最高氣溫達42.2℃,創百年歷史記錄。地球變暖喻為“地球在發燒”。
3、酸雨現象。由于人類向空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使雨水變酸。當降水PH值低于5.6時稱為酸雨。它可使土地、湖泊變酸,水生物減少甚至死亡,腐蝕金屬和建材,危害作物和森林,損害人體健康。我國酸雨面積占國土面積的30,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長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區。全國每年造成經濟損失1000多億。酸雨現象可以說是“地球在流淚”。
4、森林濕地生態功能退化。森林稱之為地球之肺,濕地稱之為地球之腎。從世界看現有森林只有20世紀中葉的50,人均森林面積為工業革命開始的1/80。我國近期森林覆蓋率有所增加,但森林資源總體質量仍呈下降趨勢,人均蓄積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1/7,林種第一,生態功能嚴重退化。全世界濕地200萬平方公里,中國約26萬平方公里,總的趨勢面積在縮小,功能在弱化。
5、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全世界約有9億人生活在干旱地帶,直接接受到沙漠化的威脅,每年有708萬公傾耕地消失,600萬公傾土地變成沙漠。中國水土流失面積已達367萬平方公里,并以每年1萬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加;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已達262萬平方公里,繼續以每年2640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
6、土壤酸化鹽漬化,面源污染嚴重。由于耕地過分開發,化肥、農藥過多使用及各種廢料到處拋棄,在對土地構成不可逆轉的污染。面源污染尤以我國為重,我國化肥的平均施用量是發達國家化肥安全施用上限的2倍,平均利用率僅為40左右。
7、生物種類減少。由于環境的惡化,世界上每天至少有100余種動植物從地球上消失,物種滅絕將使大自然為人類提供的食物鏈將嚴重受到損害,地球物種面臨第六次大滅絕。
8、海洋過渡開發和污染。由于過渡捕撈,海洋的漁業資源正在以令人可怕速度減少,人類向海洋傾瀉越來越多的工業廢水和生活廢水,其中的重金屬、有機磷化合物等有害物質又通過魚類轉移到人類身上,損害人類健康。1999年我國近海岸四類和劣四類海水已達46以上,其中污染最嚴重的東海海區,劣四類海水比例高達53。
9、資源浪費現象普遍。資源的價值在于他們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傳統的經濟快速增長依賴于資源的消耗,粗放經營和掠奪式開發都造成資源快速消耗,掠奪式開采和粗放經營稱之為“端祖宗碗,吃子孫飯”。
10、臭氧層破壞。由于工業廢氣和氯氟烴的排放,嚴重破壞了大氣臭氧層,形成了極地臭氧層空洞,稱之為“肺穿孔”病。平流層中的臭氧已經損耗了將近1/10。臭氧每減少1,皮膚接受到的紫外線就增加2,皮膚癌的患病率就增加4。
環境問題舉世關注,這是當代環境特點的決定的。一是從區域環境問題擴展全球性環境問題。環境問題在全球范圍內出現,其影響危及全人類的安全,問題的形成與全人類的活動有關,問題的解決也是全球的。二是從發達國家的環境問題擴展到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問題,現在世界空氣污染最嚴重的都市都集中在發展中國家,水體污染、森林破壞、草場破壞、水土流失和占有耕地等現象,也是在發展中國家急
速發展。三是個別環境問題擴展到全面環境問題,全球氣溫變暖,打破了生態平衡;臭氧層破壞,引起全人類憂慮;酸雨問題越過國界,稱為“空中死神”;危險廢物在全球轉移,生物多樣性銳減等。
二、三十年艱苦奮斗,環保成效明顯
二十世紀中葉不斷發生的世界公害,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72年6月5日聯合國召開了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吁呼各國政府和人類共同努力,維護和改善環境,造福于人民。中國在周總理重視下派團出席會議,并于73年8月5日國務院召開了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第一次承認中國也存在著比較嚴重的環境問題,拉開了中國環保事業的序幕,30年來我國環保事業取得長足進展和舉世矚目的成績。概括起來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健全了較為完善的法律法規保障體系。
全國人大和國務院為環保工作專門出臺法律八個,條例若干個。它們是: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海洋環境保護法》、《環境影響評價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在《土地法》、《礦產資源保護法》、《森林法》、《水法》等法律中都有資源保護的內容,在97年修改的新《刑法》中專門增加了“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
(二)與時俱進地確立了環保工作方針。
第一次全國環保工作會議確定“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化害為利,依靠群眾,大家動手,保護環境,造福于民”環保工作“三十二”字方針;83年第二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明確提出了環境保護是一項基本國策,制定了“經濟建設、城鄉建設、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相統一”的戰略方針,簡稱為三項建設“三同步”和“三統一”。這一方針從戰略上為正確處理環境與發展的關系指明了方向,奠定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環保發展道路,這一方針的核心是“協調發展”思想,與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完全一致。
(三)“三大政策”奠定了環保立法管理基本準則。
1、“預防為主”政策。這是吸收西方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訓制定的。先污染后治理的代價沉重,不但污染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而且治理費用更多,時間更長,因此是不可取的。后來將其完善為“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這一正確環保理念。
2、“誰污染誰治理”政策。這是借鑒70年代西方國家“污染者負擔”做法提出來的,將這一政策精神拓展到自然環境和資源環境保護方面,提出了“開發者保護、破壞者恢復”,“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總體意思要求“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
3、“強化環境管理”政策。強調必須發揮政府職能,對排污者加強管理,才能推動環境管理工作。由此實行了建設項目“環保第一審批權”。
(四)八項制度建立了環境保護管理機制。
八項制度在有關環保法律中確認,因此即是制度,也是法規,具有強制性。具體制度是:
①環境影響評價制度、②“三同時”制度、③排污收費制度、④排污申報與許可證制度、⑤污染排放總量控制制度、⑥限期治理制度、⑦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度、⑧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五)“九七”達標,徹底整治了企業污染嚴重現象。
1996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環境保護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了“一控雙達標”的目標要求,重點整治“三河”(淮河、遼河、海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水污染和“兩區”(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區)大氣污染,對15種浪費資源、污染嚴重小企業實行關停和取締,97年12月31日,國家環保局對淮河流域1556家重點達標排放情況采取了名為“零點行動”的執法檢查,取得了淮河污染治理的重大進展,當年底全國關停67000家“十五小”企業。
(六)探索科學發展觀,堅持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并重。
1987年受38屆聯大委托,挪威前首相布倫特蘭夫人帶領世界環境發展委員會的成員,在全世界調研,發表了《我們共同的未來》,正式提出了“可持續發展”,這一觀念得到全世界認可,其含義是“即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發展。”中國也正式提出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道路,1996年全國環保會議提出了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并重,生態保護與生態建設并舉的方針,把生態建設納入環保工作重中之重,安徽省隨之提出建設生態省目標。出臺了《安徽生態省建設總體規劃綱要》,確定建設總體目標、基本原則,明確發展目標和任務。
(七)國務院發部的《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的主要精神和新的政策要求。
《決定》結合我國環境現狀,明確了未來環境保護的目標。國家從堅持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堅持社會需求與經濟承受能力相一致,堅持環境保護的緊迫性與改善環境質量的長期性相統一,提出了未來15年環境目標:到2010年重點地區和城市的環境質量得到改善,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基本遏制,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到2020年環境質量和生態環境狀況明顯改善。這是一個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政治、經濟、社會水平相協調的目標,是一個有所作為的目標,也是一個必須經過艱苦努力才能實現的目標。
《決定》科學闡述了正確處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關系,這些關系反映在指導思想上,體現在基本原則中。指導思想中強調:要在發展中解決環境問題,切實改善“先污染后治理,邊污染邊治理”的狀況;原則中要求:協調發展,互惠共贏,在發展中落實保護,在保護中促進發展。《決定》將經濟社會發展必須與環境保護相協調單列一章,從促進地區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積極發展環保產業等3個方面,做出了明確規定。
《決定》將環境容量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依據,將環境準入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將環境管理作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措施,將環境保護作為經濟結構調整和擴大內需的重要方向,是保護科學發展的有力武器。
《決定》從下決心切實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出發,確定了七項重點任務:以飲水安全和重點流域治理為重點,加強水污染防治;以強化污染防治為重點,加強城市環境保護;以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量為重點,推進大氣污染防治;以防治土壤污染為重點,加強農村環境保護;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為重點,強化生態保護;以核設施和放射源監管為重點,確保核與輻射環境安全;以實施國家環保工程為重點,推動解決當前突出的環境問題。這七項重點任務從整體上相互關聯,必須全面推進;從階段看必須重點突破,集中力量克難攻堅,盡快盡早解決環境問題。七項任務有五項是污染防治問題,因此也是重中之重,污染防治又把飲用水安全作為首要任務,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
《決定》重申了嚴格執行環境法律法規。強化依法行政意識,加大環境執法力度,重點查處不執行環境影響評價、違反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施“三同時”制度、不正常運轉治理設施、超標排污、不遵守排污許可證規定、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違法開發造成生態破壞等違法行為,堅決糾正“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問題。規范環境執法行為,實行執法責任追究制。
《決定》從建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入手,制定切實有效的保障措施。一是健全環境法規和標準體系,嚴格執行環境監管制度,加大執法力度,完善管理體制;二是依靠科技進步,運用市場機制,完善環保投入機制;三是健全社會監督,加強環保隊伍和能力建設;四是推行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經濟政策;五是落實政府保護環境領導責任制,完善科學評價發展的考核辦法;六是加強宣傳教育,健全協調機制,擴大國際環境合作與交流。
《決定》是個系統、完整的思想體系,提出了新時期環境保護的新思路、新任務、新目標、內容豐富,特色明顯,尤其是出臺了一些新的政策:
三、樹立生態意識,發展循環經濟
1、什么是生態經濟和循環經濟
生態經濟就是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既能夠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會危機子孫后代滿足其需要的經濟。生態經濟作為現代經濟發展模式,既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經濟增長模式,也不是以犧牲經濟增長為代價的生態平衡模式,而是強調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相互適應,相互促進和相互協調的生態經濟發展模式。生態經濟的本質就是把經濟發展建立在生態可承受的基礎上,在保證自然再生產的前提下,擴大經濟的再生產,從而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雙贏,建立經濟、社會、自然良性循環的復合型生態系統。生態經濟有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等。
循環經濟就是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和能量流動的經濟運行模式,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形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物質反復循環過程,從而實現“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的結果。
2、什么是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
無公害食品是指按照相應生產技術標準生產的,符合通過衛生標準并經有關部門認定的安全食品。
綠色食品是農業部門推廣的認證食品,分為A級和AA級兩種。A級綠色食品生產中允許限量使用化學合成生產資料;AA級綠色食品則較為嚴格地要求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肥料、農藥、添加劑等。
有機食品是指采用一種有機耕作和加工方式,符合國家食品衛生標準和有機食品技術規范的要求,在原料生產加工過程中不使用農藥、化肥、生長激素、化學添加劑、化學色素和防腐劑等化學物質,不使用基因工程技術的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通過有機食品的認證機構認證,并使用有機食品標志。
3、生態省建設的具體目標任務
生態省建設的指導思想: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以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為根本出發點,以發展生態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培育生態文化為主要內容,以科技創新、體制創新和管理創新為動力,全面促進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生態省建設的總體目標:經過全省人民近20年的努力,全省經濟增長方式較變取得顯著成效,資源合理利用率顯著提高,人口總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經濟實力和文化底蘊顯著增強,基本形成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可持續發展國民經濟體系,使我省成為人民生態富裕、生態環境良好,人民環境優美舒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經濟發展步入良性循環,社會文明進步的可持續發展省份。
生態省建設的基本步驟:
起步階段(2003—2007年):生態省建設全面啟動。初步建立生態安全預警機制、生態經濟的服務網絡和科技支撐體系。形成若干優勢明顯的生態產業,推出一批有較強競爭力的綠色產品。樹立生態立省的理念,培育生態文化,提高公眾的生態環境意識,人為因素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趨勢得到有效遏制。建立完善政策法規,形成生態省建設良性決策機制,為全面開展生態省建設奠定良好的基礎。
全面建設階段(2008年—2015年):生態省建設走健康軌道。樹立以綠色資源,生態產業群、生態城鎮群為主要特征的生態安徽品牌。經濟、社會、資源、人口、環境進一步均衡發展,基本建成協調發展生態經濟體系,可持續的利用資源保障體系,自然和諧、舒適優美的城鄉生態環境體系,文明健康的生態文化體系,保障有力的決策、管理、科技支撐五大生態建設體系框架。建成一批重大生態經濟建設工程,并逐步產生較好效益,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提高。生態質量明顯提高,社會福利和公益設施基本完善。
提高完善階段(2016—202年):生態省建設主要目標實現。全面形成以生態經濟為標志、高新技術為支撐的生態強省形象,五大體系建設趨于完善。生態環境質量處于全國前列,全省生態文化氛圍已經形成,公眾生態環境意識普遍較高,政府生態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機制基本建立。全省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全面協調發展,長期可持續發展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全面形成小康社會。
生態省建設規劃為淮北與沿淮平原生態區、江淮丘陵崗地生態區、皖西山地生態區、江淮平原生態區、皖南山地丘陵生態區五大區域。主要任務建立協調發展的生態經濟體系、可持續利用的資源保障體系、舒適優美的人居環境體系、穩定可靠的保障支撐體系、文明健康的生態文化體系五大體系,發展生態工業工程、生態農業工程、生態林業工程、生態旅游工程、生態水系工程、清潔能源工程、環境治理工程、生態家園工程、生態文化工程、能力保障十大工程,實施八大措施。
4、生態示范村,生態示范戶建設的內涵
生態示范村是在生態農業基礎上建立的村級范圍內的復合生態系統。主要是以治理“臟、亂、差”,建設整體、協調、循環、再生農業模式和優美的人居環境。
生態示范戶是通過發展生態經濟、庭院經濟、就是推進農民增戶經濟,減少化肥、農藥污染,提高農戶經濟效益。當前生態示范戶建設內容是:“一池三改”,即以沼氣池與改圈、改廁和改廚為一基本項目單元進行同步建設,有條件地方還可以引導農戶與改水,發展太陽能結合起來。
5、生態經濟的主要模式
農村生態經濟是以不斷提高太陽能轉化為生態物的效率和氮資源轉化為高蛋白的效率,加強能源和物流在生態系統中的再循環過程,從而獲得生產發展,能源再生和利用、環境和生態保護、經濟效益四者統一的綜合效果。總結各地發展生態經濟的經驗,發展生態經濟主要有以下模式。
⑴生態規模化模式。調整農業內部結構,建設綠色農產品基地。如糧食基地、油料基地,林果基地、蔬菜基地,畜禽水產品基地,規模經營,形成批量。
⑵生態整治模式。對低產田,低洼地丘崗地進行土地綜合整治,形成路渠配套,灌溉方便,旱澇保收。
⑶生態改善模式。開展退耕還林,四旁植樹,在田地、路邊、渠堤、溝坡合理栽植樹木,做到林水田結合,喬灌草結合,落葉與常青結合,用材林、經濟林、薪碳林結合,建成農林成網化,溝渠林帶化,道路林陰化,村莊園林化,多樹種生態防護林體系,改善小氣候,實現生態效應與經濟效益雙豐收。
⑷生態養殖模式。充分利用飼草、飼料資源,大力發展畜禽、水產養殖業。形成飼草、飼料喂家畜家禽,畜禽糞便制作沼氣,沼液養魚,沼渣還田的生態良性循環。
⑸生態種植模式。一是實行林、果、糧、藥、菜的立體種植模式,在縱向空間陽光的最大程度利用,提高效益。二是實行套種復種,充分利用作物的季節性差異達到能源和土地使用最大化。
⑹庭院生態經濟模式。在農村規劃建設上推廣一庭兩院生態結構住宅,前院飼養家禽、家禽,發展沼氣,后院住宅種花種草,栽植果樹,充分利用宅院的光、熱、水、氣、土地等自然資源和勞動力,不僅凈化、美化、香化環境,而且增加經濟收入。
⑺循環經濟模式。目前在農村一家一戶可以操作的循環經濟模式“飼料(糧食)→畜禽→沼氣池→魚”和“飼料(糧食)→畜禽→沼氣→果(糧食)”模式。
四、執行環保政策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嚴格執行環保第一審批權。任何新上建設項目和規劃,都需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并按項目建設分級管理的規定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準同意后方能建設。
2、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按照環境影響評價對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的要求,建設項目中的環境保護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正式生產前必須經過驗收合格方可生產。
3、按時繳納排污費。排污費是按照國家法律、法規和相關標準,強制排污單位對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環境污染損失或危害承擔的經濟責任,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代表國家,依法向排污單位強制收取的費用。排污費是按誰污染誰補償的原則確定的,因此是補償性收,排污者繳納排污費,不免除其防治污染,賠償污染損害的責任和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責任。
4、嚴禁新上國家明令禁止的建設項目。國家明令禁止新上“十五小”、“新五小”企業,同時對不符合產業政策和落后生產工藝的項目不予審批。
《依法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生態經濟》來源于xiexiebang.com,歡迎閱讀依法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生態經濟。